“研究生保留入学资格制”在清华实行了十几年,但对在校生创业,开办公司,在清华园却是一种创新。今年4月,在清华创业计划大赛中脱颖而出的王科等3名在校学生创办了视美乐公司,得到学校特许,最近又获得上海第一百货商店有限公司5250万元的风险投资。今年6月,清华大学的在校生刘颖、鲁军,为创办网站正式提出了为期两年的休学申请,也被校方特批。一石激起千层浪,这件事情很快在清华园,在教育界,乃至全社会引起强烈反响。
清华大学校长王大中,在谈及如何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时指出:“关键是要通过教育创新和知识创新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每个学生都有个性、爱好,在人才培养的观念上,必须重视学生个性的发展。为此,清华大学下了很大的决心,规定每周学时数不能超过24节。而且试行弹性学制,允许一些在一段时间内对某一科目特别有兴趣的学生保留学籍出去创业,包括本科生。”
清华大学学生科技创新中心主任聂风华说,休学创业的启动有两个前提,一是自1997年开始的有关教育教学思想的大讨论,开阔了清华人的思路,教育观念大大转变。二是创业计划竞赛,又称“商业计划”,是缺乏资金的创业者就某一项具有市场前景的新产品或者服务概念提出的商业可行性报告,目的是争取风险投资家提供创业初期的投资。创业计划大赛的开展,发掘和调动了同学们的创造性,营造了一种商业氛围,锻炼了学生的交际与协作能力,使清华不仅仅是政治家、工程师的摇篮,而且将成为创业者的摇篮。
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党委书记关伟很欣赏清华的“休学创业”的举措。他认为:首先,这是中国高教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改革的序曲。以前高校实行的都是不完全学分制,学生无法提前或推迟毕业。清华此举可以说是对学分制的完善。其次,这是培养人才的时代要求。现在更需要培养能在市场经济第一线冲锋陷阵的人才,因此必须有产生这种人才的机制。以前将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的能力低主要是体制问题。“休学创业”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这个问题,学生的创新能力将会得到很大的发挥。再次,学生的这一创业实践比起毕业后再培训上岗,有很大的年龄优势,20-30岁是创新能力最强的时期。一旦高科技转化为生产力,个人获得经济效益,国家发展,科技进步,同时又为社会提供无数个就业机会,这是连锁反应。
清华大学党委宣传部副部长孙哲认为,“休学创业”不是清华教育改革的主流,只是极少数学生。在现阶段,“休学创业”会给学校、个人带来一系列负面影响,例如:住宿管理、学籍管理、文凭的发放及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等。因此,学校不鼓励大家都去休学,但对于个别真正有这种需求的学生,学校会对其给予支持、帮助。
记者还见到了休学创业的刘颖、鲁军。刘颖,清华大学汽车系四年级的学生,个子不高,满脸笑容,一看就是个乐天派。刘颖身在汽车系,却喜欢摆弄计算机,并在学校里成功地办起了一个综合性网站———“化云坊”。谈及“休学创业”,刘颖认为,清华的文凭很重要,但对于他来说,则更看中创业。他认为,人活着主要是想做一番事业,当有个机会能够让你实现这个理想,你就应该抓住这个机遇不放,尤其是制作网站。因为网站在中国还处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一些漏洞和空白,竞争对手大都没有完全成熟起来,机会很多,潜在的市场也很大。如果再晚一点,想进入这个领域可就难了。其次,团队的构成也非常重要。“我们是一群志同道合、观点相似、配合默契的‘哥们儿’,大家所学的专业不同,技术创新与经济管理的优势得到了互补,这样的团队也许毕业以后很难再遇到……我想,下学期工作会更忙,既然能办休学,就选择休学了”。负责公司管理的鲁军,在“鱼和熊掌”的再三权衡下选择了创业,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去办公司搞管理是我的兴趣和理想,现在有这个机遇我当然要去做。公司的前景很好,我们每个人都非常有信心。退一步说,即使创业失败了,学校还给留了一条后路……”
据记者了解,清华大学现在已形成一套相对完善的学生创业服务体系:团委和一些学生协会,通过创业大赛等活动激发同学的创业热情;教务处负责学生休学创业的审批和有关条例的制定;清华科技园发展中心负责学生创业企业的孵化,科技园专门拿出条件最好的学研大厦的两层设立“创业中心”并以极低价格租给年轻的创业者们,同时科技园还负责学生创业企业的注册、服务、发展指导和风险投资引进。例如,对于“视美乐”公司而言,它的产品从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商品,需要在后期研发、中试、生产及销售环节继续投入上千万资金,它需要风险投资的融入;上海一百,是我国商业零售领域的龙头企业,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条件下,不断探索新的运营模式,寻找契机,通过资产重组进军高科技领域,为公司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中国需要一个良好的宏观风险投资环境,风险投资家和创业者们将会携手合作,共同撑起中国的高新技术产业。
休学创业的学生们就像提前离巢的候鸟,刚刚展翅飞翔,他们的企业将来是成,还是败?暂且不论,但,他们的这种创新精神应该说是难能可贵的。